English

初入微软

1999-11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吴士宏 我有话说

办公地:至多像个货栈

1998年2月17日,星期二,我到微软上班。该上班了才想起来不知道在哪儿上,根本没去过。因不认识路,先到香格里拉饭店会齐了布莱思,我的老板(前任大中华区总裁)。今天他特高兴!上了车第一句话就是:

“我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找你,你终于来了。”

从猎头公司第一次找我算起也不过是五个月,怎么会算出来“一年”呢?原来他的算法是从去年1月,那次是鲍尔默来上海“scrub”年中业务汇报,跟着就做了决定:寻找新的本地总经理。这些我还是第一次听说。

说着话车停在白颐路上的一个小路口。跟着布莱恩进了胡同往里走,心里嘀咕不知他是不是要找个小铺买盒烟?他径直去推一个没有商店牌子的小门儿,我忍不住拉他一下:“这是去哪儿?”

“这就是你的公司,总经理小姐。”布莱恩绅士地做“请进”状。

我退后一步,顾不得一脚踩进掺着泥雪的路边土堆(路本来窄,迈一步就到路边了)。打量这个小楼,怎么也看不出一点高科技的痕迹,至多像个堆放高科技产品的货栈。我刚问一句“现在改主意不进去行不行”就被布莱恩扯了进去。“开源商厦”的牌子挂在里面墙上(还是像货栈!),十几米的小门厅里有几个旧沙发,一个门卫和几个司机身子和手都裹在大衣里。我打个招呼“大家好”,大家着了股凉风似地一机灵。

“微软不是特有钱么?”我傻子似地问。

布莱恩只是促狭地笑。出电梯时才告诉我,公司在这儿快三年了,已经开始准备搬迁新址了。想着我能亲手把这破家搬到新楼去,心里又很喜欢了!

进到办公室区,大家进进出出的很忙碌,显得特有信心特有目的性。穿什么的都有,就是没有一件西装一条领带。办公区五颜六色到处堆得高高的(又想起“货栈”)。人们说话都是喊着,像要让全世界都听到。听着“价格”、“折扣”满天飞真有点心惊,不停地提醒自己这儿不是IBM。

我第一天的感觉:这儿的一切都有IBM正好反着。适应起来得很费些劲儿。不过没关系,我做好的心理准备。

第一次“事故”

布莱恩休假还没回来,我就被“摆了几道”。

先是新任总经理就职的新闻稿迟迟发不出去,英文稿是布莱恩临走前亲撰并由总部核准的(这是大事,布莱恩不马虎)。症结在于中文和英文大相径庭,偏巧我正好懂中文,看出来了。

接下来的一招中得更狠。头一天快下班时一位总监来找我(总监们现在都向我汇报了),邀请我与总裁一起参加第二天与邮电总局的合作意向签字众多仪式。我仔细询问需要有何准备,被告之,一切都不用操心,只要坐在那儿被介绍一下就行了;我又问那有什么必要呢?答案是我不能拒绝的:因为是重要的客户。在我坚持之下终于在出发前拿到了会议议程,我仔细看过,确实我只是列席陈设,我注意到客户贵宾名单上有一位我认识的处长。

进得会场面对的是五十多位记者。我谦逊如仪,待贵宾和总裁就位后再落座。会议立即开始。

“首先,由微软中国公司新到任的总经理介绍来宾……”

突然袭击之下,我没乱阵脚,暗自庆幸先看过会议议程,不但看过还随身带着,就摆在面前。我按图索骥刚要介绍到第二位来宾,突然意识到第二位坐着的不是我认识的那位处长!急瞥一眼那位面前摆的桌牌,只看见是三个字,而名单上的名字是两个字,再看远远去,第三位名字好像也对不上,一小时前拿到的名单是错的(后来知道,五个客户嘉宾的名字有三个是错的)!我不敢继续错念,小声求助左右均不得要领,此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嘉宾已显现不耐,记者席间开始活跃,这是我以微软身份第一次在媒体前露面,记者们本来就兴致盎然,谁又见过总经理连念念名字的活都做不来?总裁大度地拍拍我的肩表示安抚,充分体现出上级对下级式的优越,把个总经理更是衬托出十足的低能。我万般无奈只好站起来。

“各位,我新来乍到,急切想参加今天的盛会,能认识我们重要的客户和各位记者朋友,很抱歉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,请各位原谅。现在就请我的总监来介绍嘉宾。”

我扣的真真儿的——咕噜噜咽下去十几颗打落的牙!

不管是有意设局还是粗疏草率,这个“事故”都是无可原谅的。总经理是公司形象的主要代表,怎能如此糟蹋戏耍?我通报所有直接向我报告的高层经理:为避免类似有损公司形象的事件发生,总经理将不与总裁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。抄送总裁,抄送布莱恩。

只此一次爆发,从此绝了类似在公众面前龌龊的可能。我仍守着虚怀若谷,谦虚谨慎的既定原则。中招吃绊儿先要怪自己功夫不到,连防身都不能还谈什么坐江山打江山?我心里下了狠劲要尽快地学。

(《逆风飞?——微软IBM和我》,吴士宏著,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,1999年10月,定价:23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